个人用户隐私保护需求分为什么
个人用户隐私保护需求分为以下这些:
身份隐私:它是指数据记录中的用户ID或社交网络中的虚拟节点对应的真实用户身份信息。通常情况下,政府公开部门或服务提供商对外提供匿名处理后的信息。但是一旦分析者将虚拟用户ID或节点和真实的用户身份相关联,即造成用户身份信息泄露(也称为“去匿名化”)。用户身份隐私保护的目标是降低攻击者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某特定用户的可能性。
属性隐私:属性数据用来描述个人用户的属性特征,例如结构化数据表中年龄、性别等描述用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字段。宽泛地说,用户购物历史、社交网络上用户主动提供的喜欢的书、音乐等个性化信息都可以作为用户的属性信息。这些属性信息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较高的个性化程度,能够帮助系统建立完整的用户轮廓,提高推荐系统的准确性等。然而,用户往往不希望所有属性信息都对外公开,尤其是敏感程度较高的属性信息。例如,某些视频观看记录被公开会对用户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但是,简单地删除敏感属性是不够的,因为分析者有可能通过对用户其他信息(如社交关系、非敏感属性、活动规律等)进行分析、推测将其还原出来。属性隐私保护的目标是对用户相关属性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防止用户敏感属性特征泄露。
社交关系隐私:用户和用户之间形成的社交关系也是隐私的一种。通常在社交网络图谱中,用户社交关系用边表示。服务提供商基于社交结构可分析出用户的交友倾向并对其进行朋友推荐,以保持社交群体的活跃和黏性。但与此同时,分析者也可以挖掘出用户不愿公开的社交关系、交友群体特征等,导致用户的社交关系隐私甚至属性隐私暴露。社交关系隐私保护要求节点对应的社交关系保持匿名,攻击者无法确认特定用户拥有哪些社交关系。
位置轨迹隐私:用户位置轨迹数据来源广泛,包括来自城市交通系统、GPS导航、行程规划系统、无线接入点以及各类基于位置服务的APP数据等。用户的实时位置泄露可能会给其带来极大危害,例如被锁定并实施定位攻击。而用户的历史位置轨迹分析也可能暴露用户隐私属性、私密关系、出行规律甚至用户真实身份,为用户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用户位置轨迹隐私保护要求对用户的真实位置进行隐藏或处理,不泄露用户的敏感位置和行动规律给恶意攻击者,从而保护用户安全。
网络购物隐私:随着大数据和网络购物的发展,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将自己的地址、手机号、支付宝账号、邮箱等透露给卖家,还有快递人员。在商品传递过程中,消费者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不能得到有效保护。首先,是消费者购物后会莫名收到很多营销短信和营销邮件,还有些营销电话,影响消费者正常的生活。其次,有不良商家将消费者的隐私等个人信息出售给不法人员,引起系列诈骗行为。再有,消费者对商家提供的服务如果没有给出好评,商家会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透露给修改评价的公司,轻者这些公司对消费者进行不间断骚扰,重则将消费者的信息发到不良网站,给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侵害消费者的名誉。